“问今是何世金斧子配资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”这是东晋文学巨匠陶渊明在《桃花源记》中描述的那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。那里,桃花源是一个与外界完全隔绝的乌托邦,村民安静和谐,过着自给自足、自由自在的生活,仿佛处于一个与世无争的理想世界。这个充满诗意的描绘令许多人神往,心生向往。
那么,这样的“桃花源”世界是否真的存在?在现实世界中,是否真的有一个可以与世隔绝的地方?答案是肯定的。今天,我们依然能找到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“桃花源”——它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,是一个已有127年历史的小村落。这个村子很少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,村民们几乎不与周围居民交流,但他们的生活习惯与中国传统习俗惊人相似。当一些中国学者听闻此地的故事,怀着好奇前来拜访时,村民竟然用陕西方言问道:“大清咋样了?”
那么,这个神秘的小村庄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呢?
这个问题不仅困扰了许多普通人,连我国著名的学者王国杰也对此充满了好奇。王国杰出生于陕西,成长于陕西,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,是一位专门研究苏俄历史的专家。在学术界,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声誉都颇为显赫,尤其在苏俄历史的研究上,发表过多篇受到高度评价的文章。
展开剩余81%在大学时代,王国杰通过一本杂志得知,苏联境内有一些村落,居民都是来自中国的移民。这些人从清朝时期开始迁徙到俄罗斯,但他们的迁移原因并没有详细记载。到了俄罗斯后,这些移民定居下来,不与外族通婚,封闭自守,周围的俄罗斯人好奇地称他们为“东干人”。
对此,王国杰感到极大的兴趣,尤其是他发现这些“东干人”保留着和中国山西人几乎一模一样的生活习惯和风俗。这一发现令他激动不已,作为陕西人,他决心有朝一日亲自去一探究竟。
1990年,王国杰因学术表现出色,获得了赴苏联留学的机会,这也为他接触到那个与外界隔绝的村落提供了可能。留学期间,王国杰开始四处打听“东干人”的踪迹,终于得知,在哈萨克斯坦的一个村庄里,居住着许多东干人。那些当年从中国迁徙到这片土地上的先人,就在这里扎根。
留学半年后,王国杰终于迎来了一个长假,决定亲自前往这个神秘的地方。他沿途打听,最终找到了营盘村。然而,出于谨慎,他没有直接进入村庄,而是先经过一片丛林,来到了东干人耕种的田地。
那次与东干人初次接触,给王国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当时,他远远地看到几位看起来像是东方人的农民正在田地里除草。王国杰愣住了,心中一时不知该用哪种语言与他们打招呼。正当他无所适从时,一位老农走了过来,问道:“你窝挨娃(你小子,陕西方言)从哪来啊?”
这一问,彻底打破了王国杰的尴尬,他激动地用陕西话热情回应,表示自己是从中国陕西来的学者,特地来拜访营盘村的居民。听到王国杰用陕西话回答,老农感到十分惊讶,立即把他邀请回家中款待。
饭桌上的一番交谈,又让王国杰有了新的发现。这个村庄的饮食习惯与陕西回民的传统几乎一模一样。更加让王国杰惊讶的是,一位长者忽然问道:“大清还在吗?左季高(左宗棠)怎么样了?”这一刻,王国杰几乎确信,这些“东干人”一定来自中国,而且与外界的联系早已断绝。
通过与村民的进一步交谈,王国杰得知,他是第一个来到这里的中国人。这些东干人早在127年前就定居在营盘村,而他们的先辈们则是在清朝时期的大规模迁徙中来到这里的。
这段历史要追溯到1862年。当时,陕西发生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,震惊了清朝政府。为了平定叛乱,著名的军事将领左宗棠率领清军出征,经过一年的战斗,回民起义被镇压,回民武装被清军击溃。战后,清军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杀行动,数以万计的回民不得不逃亡。为了躲避清军的追击,他们背井离乡,北上逃至中俄边境的哈萨克斯坦,最终在这里找到了安身之地。
当时,逃离陕西的回民仅剩下约7000人,他们带着从陕西带来的种子、农具等生活必需品,在这里安家落户。王国杰此行所探访的营盘村,就是这些陕西回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个村庄。
从1863年开始,这些回民在异乡建立了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。由于语言不通,又缺乏安全感,他们选择与外界隔绝,只在特定的时间与周围的俄国居民进行物资交换。在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小村庄里,居民们依然保持着陕西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,至今仍讲陕西方言,房屋建筑也保留着陕西老家的特色。
到了20世纪,这些回民逐渐发展起畜牧业和其他生计,开始为周围的俄罗斯居民提供放牧和建筑服务,并开设餐馆和手工艺店,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的规模逐渐壮大,形成了新的民族——东干族,村子也因此被周围的俄罗斯人称为“陕西村”。
随着俄国将伊犁归还中国,曾在此生活的回民为了避免不安,开始向北迁徙,最终成为苏联的一部分。迁徙后的东干人受到了周围俄罗斯文化的影响,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中,但他们依然保留了许多中国传统习俗。
随着岁月流逝,东干人的文化逐渐被外界遗忘,尤其是在长期与世隔绝的环境中,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。虽然许多东干人已经不会写汉字,但他们依然口口相传,讲述着陕西方言,老一辈人会唱秦腔,孩子们唱着传统的陕西儿歌。甚至在日常生活中,他们依然称政府为“衙门”,政府官员为“衙役”。
随着1990年王国杰的到来,这个沉寂已久的世界终于被外界重新发现。王国杰的调查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和旅游界的广泛关注,许多人慕名而来,参观这个保存完好的“陕西村”。随着游客的到来,村民们也逐渐有了更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,一些年轻人开始前往中国学习汉语和文化,学成后再回到村里与村民们分享。
百年时光过去,这些东干人依然心系祖国,深知自己是中国人。虽然大多数人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返回故土,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祖国的深厚情感。如今,东干族依然在哈萨克斯坦生生不息,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,不仅保持了陕西的民俗文化,也将其发扬光大,成为中哈边境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。
发布于:天津市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